• 资讯

招商分类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

古人真会玩!听孟晖细说“古代生活之美”:宋朝男子喷香香,古人也爱玩露营??

2023-09-12 14:22:26 00

ⓒ受访:孟晖ⓒ采访:王莹ⓒ摄像:周昱ⓒ剪辑:子奇“‘香喷喷’的苏轼,你听说过吗?”“比现代人还懂露营的古人,你了解吗?”......今天的主角——孟晖,就像是从古书中霎时穿越而来,三言两语,勾起你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娓娓道来,上下五千年的无穷趣味。孟晖生于文艺之家,12岁时来自父母的生日礼物,一本黑白版本《簪

ⓒ受访:孟晖ⓒ采访:王莹ⓒ摄像:周昱ⓒ剪辑:子奇“‘香喷喷’的苏轼,你听说过吗?”“比现代人还懂露营的古人,你了解吗?”......今天的主角——孟晖就像是从古书中霎时穿越而来,三言两语,勾起你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娓娓道来,上下五千年的无穷趣味。孟晖生于文艺之家,12岁时来自父母的生日礼物,一本黑白版本《簪花仕女图》,启蒙了她对历史稚嫩的好奇心,儿时通读《红楼梦》,对里头的器物,更是满心欢喜,她说:“这大概,就是我的天性。”

4月,北京,在“雅赏聴香”,闻香,见故人,与孟晖老师的交谈过程,如同“挖宝”,在长长的华夏历史中,说不尽的古时趣事。(以下是孟晖的自述)古人的「快乐」,你想不到这十几年,我很惊讶,走到哪,都能见着赏心悦目的汉服女孩,汉服小伙,看什么,都沾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份长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自带一股神秘的活力,短暂地沉睡后,便在一夜之间,蓬蓬勃勃地复苏了。#男人也爱美先说说古人的时尚吧,那可丝毫不比现代逊色,最有意思在哪呢?古代没有工业化的时装生产,它更多是民间自发,几年一变化,一出新便四处传播,颇有如今“网红同款”的意味。▲古时男子头上戴花图唐代时,时尚的聚集地,主要在京城一带,明清之后,向江南富裕的扬州城、苏州等大都市转移,女性追求美,男性也不落俗套,腰带上的腰扣,是彼时男性最主要的时髦象征,有人镶碧玉,有人挂珠翠......实在是花样繁多。

 ▲古时男子腰间配戴腰扣

除此之外,男人们还爱挂香珠,这一点,无论什么时候看,都是极好的礼貌和教养,尤其到了夏天,香珠可以用来压汗气,避免熏到别人,古时生活环境不如现在,容易生病,香珠里加上中药,还能够保健。

▲女子手上拿着香珠

我老说,宋代的“直男”们,苏轼、黄庭坚......身上都是香喷喷的,那时候,如果有谁不注意卫生,就是个惊天动地的例子,往前数到汉晋朝,贵族讲究熏衣服,重要到什么程度呢?男性贵族的陪葬品里,一定要有一整套熏衣服的冥器,这就表示着他能永远熏衣服。所以说,中国人不是单纯的追求美,更多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睡帐里的水果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精致到细枝末节的,就拿睡觉来说,古人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睡帐里头放一个小香炉,熏得整张床都是香味,大半夜香炉仍飘着香气。更雅的,是在床帐里挂个小瓶子,插上枝梅花,在梅花香气里头睡觉。宋代时,有一种特别清雅的助眠方法,拿个香果子,放床帐里,在果香中入眠,木瓜,苹果,橙子......那会儿的水果大约也和现在不同,格外芳香。

▲出自《熏炉次韵》——沈瑴(

到了明清,用玫瑰花做成香饼,人们认为这能解酒,讲究人家,谁喝醉了,大多会在枕边放上一个带花香的香饼,闻上一夜。可见,中国的美学讲究自然,融于生活方式的每一个细节里头。仅仅是基于“睡好”这一点,古人都有很多方式。▲出自《探梅图》——冷枚(#解压大招不光睡好,还得“活得好”,在古代,古人解压也很有一套,我们今天赏荷花,可能只是停留在“觉得它很美”,但古人会清晨早起,收集荷叶上的露水,收回来,用这露水烹茶、化妆,或调颜料,因为他们认为,清晨的露水是最干净的。▲出自《月曼清游图》——陈枚(清)我很喜欢宋代隐士——邹登龙的一句诗:“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不谈别的,单是这种行为本身,就很解压。

▲出自《月曼清游图》——陈枚(清)

再比如布置房间,如今我们喜欢一幅画,往那一挂就是好几年,但古人会按照不同的季节,换上相应的作品,在不断改变自己居室环境的过程中,调节心情。▲出自《竹院品古图》——仇英(明)今天,我们总说“传统节日过得没意思”,其实,与其说是节日没意思,不如说是节日过得没了内容,端午节吃个粽子,元宵节吃个元宵,就算过了节,反观古人,花样多,好折腾,其中就包括居室内的绘画要和节令相呼应,如果是开花的季节,那么居室里就要挂起仕女游春的画,来衬这春色。所以你说,古人一天到晚在忙些什么?来来回回,不过都是桩桩雅事。

▲出自《弘历观画图》——郎世宁(清)

#古人的出游小妙招古人不光雅在前厅后院,出门游玩也极为考究,现代人流行户外露营,各种便携器具,过一阵就有新花样,而古时旅行的便携式工具,也远比大家想象的发达,古时文人士大夫出游,带上一大一小两只便携的箱子,大的里面放餐具酒具,小的里面放成花瓶和成套香具。到了风景好的地方,打开两只箱子,每只箱子就能变成一张小桌,桌上摆各式美酒佳肴,小的摆上花瓶和香炉,焚香、赏景,好不美妙。

▲出自明代 仇珠(古时女子们露天饮茶闲聊)

至于出游时的吃法,也很有说头,以调料为例,怎么能把酱油做成“便携款”带上呢?不同人家,不同财力,有不同的方法,有钱人家用蘑菇放在酱油里头泡泡,然后拿去晾干,干了再泡,泡完再晾,最终得到一个非常咸的蘑菇,带着这个蘑菇出门,做饭的时候用热水一泡,酱油味就都出来了,还带着一股蘑菇的香味。普通人想便宜点,就用棉花代替蘑菇。

▲出自《蓬山遇辇图》——张翀(明)

当然,也少不得更有财力的人家,需要“外挂”的支持,古时,扬州瘦西湖上,大户人家包船出游,一艘用来坐,一艘用来歌舞,另一艘就用来做饭,如果你没那个能力,也可以“点个外卖”,游览到近黄昏的时候,游客抵达长堤,提前向酒家订好的饭菜,总能一刻不错地送到。

▲古时一家人乘船出游

#古代的外卖业说起来,中国的外卖业,至少在宋代就已经趋于发达,在汴梁,可以派人直接到大酒楼去点菜,点饭,点酒,然后酒店伙计会把酒菜全数送上门,提供标准的外卖服务,如果你是熟客,店家还会连着盛酒盛菜的银器,一块送到家中,哪怕只是点一碗面,也能给你送来。所以,今天的中国能有此发展,绝不是偶然,是几千年绵延下来的智慧的根。

 ▲右下角的“外卖小哥”

让文化换个路子,继续传承到了新时代,传统文化也需要在不断演变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穿汉服成为年轻人中,一项自发的运动,改良后的汉服,还自带和现代生活衔接的属性。有一次,我和朋友在郑州偶遇两个女孩,穿着汉服,骑着摩托车,“呜”就过去了,那个画面特别飒爽,她们身上的汉服虽说不上多华丽,却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特魅力。

▲图源@四序国风小组

类似不少传统文化,虽然在发展中流失了一部分,但赖于有心人的挖掘,许多东西都在慢慢回来,#古人的“赏花排面”好比赏花这件事,在我的印象中,将赏花做得如国民大事般热闹的,似乎只存在于东方传统中,古时,至少从唐宋起,赏花这事儿就格外讲究,要把一座宫殿或是小楼,里里外外用一种名花妆点起来,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楼,供人观赏。春天用牡丹花或者芍药花,装点阁楼,秋天则用菊花。

▲出自《月曼清游图》——陈枚(清

张恨水在《金粉世家》里有一个情节,我觉得用得很巧,金家举办一场西式舞会,却是按中国传统把举办舞会的楼,用大量芍药花做了装饰,这就是很好地把中式传统和西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例子。

▲出自《月曼清游图》——陈枚(清#女性审美的巨变如何守住根本,容纳新文化?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的命题,说到这,不得不提起在历史发展中,受西方文化冲击巨大的女性审美,以服饰为例,古时女子历来崇尚华丽,到了节庆的时候,女子若是穿得一身素,也不擦粉涂胭脂,是对长辈、家族的不恭敬,就哪怕是平常的日子,身上也要带几件首饰作点缀。

▲出自《汉宫春晓图》——仇英(明)

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就是簪花,女性几乎是日日簪花,尤其到了节日,凡是有财力的人家,都要打扮得要满头珠翠。曾有一个老同事和我分享,她的奶奶一辈子都把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蓝布大褂,银白头发,另外,头上一定要簪一朵鲜花。

▲出自《仕女簪花图》——金廷标(清)

#中西审美的碰撞而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我们的审美文化受西方影响很大,找模特的标准,大多是一字肩,细长脖子,大长腿,在服装设计上,也刻意突出要腰线位置和长腿优势,但如果你回顾历史会发现,自古以来,中国女性体态多为溜肩的,在传统认知里,这是很性感的身材特征,尤其是江南女性,杨柳腰,溜肩,身型像水一样,袅袅娜娜,相比身材高挑,骨架更大的西方女性,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差异。▲出自《春闺倦读图》——冷枚(清)

▲出自《汉宫春晓图》——仇英(明)再比如,整个东亚人群,无论男女,头发都乌黑细软,像丝一般,可以随意做出复杂的造型,而其它文明种族的人群,发质偏脆、碎,不适合做大发髻,所以你会发现,历史中东亚女性做装饰,重点都在头部,而在西方的绘画中,女性除非需要戴王冠,一般并不会装饰很多东西在头上。这种东西方的差异,很微妙,却恰恰是我们要重新考虑的。

▲出自《捣练图》——赵佶(宋)有一次,我和某奢侈品牌的工作人员在一个活动上相识,聊天中,她忍不住问我,手上佩戴的珠子是否有香味?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她表示特别喜欢,香气随着我手来回的动作,时来时走,似有似无,这种闻香的体验令她十分心动。换句话说,当我们在研究其它文明的时候,另一个文明也正在观察我们。别忽视中国对外的影响力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也在不断了解与中国有渊源的其它文明,曾有研究表示,1840年后中国多受外来文明影响,这个研究结果是很对的,却也疏忽了中国对外的影响力。比如说中亚文献,经常把中国写得神乎其神,有一句话大致是这么描述的:希腊人的头脑,阿拉伯人的嘴,中国人的手。怎么理解呢?就是阿拉伯人认为中国人做什么都做的很好。

▲出自《宫女图》——刘松年(南宋)

二女子在量体裁衣

#中国人的巧手以景泰蓝为例,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应该是外来传入的技术,西亚、欧洲等地区,这方面的工艺也应该早于中国人,但在我的印象中,景泰蓝自元代传入,自此以后在中国人的手艺下变得尤为精美,在景泰年间,工艺达到极为精巧的程度,所以将它命名切“景泰蓝”。

景泰蓝的外形特征,是先由一个铜胎打底,再用铜丝、金属丝做出边框,最后往里填充珐琅彩,而中国的工艺进步在于,率先做出了“脱胎”景泰蓝,全靠金属丝做出边框,再填充珐琅釉,最后的成品是半透明,所以侧面证明,中国有这样的能力,把很多技艺都发挥到登峰造极。

中国古代虽是农业文明,但在深入了解手工领域后会发现,中国的手工业超乎想象的发达。西方人迷恋中国宫灯、缂丝、绸缎......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没有类似精美的工艺。只有中国人,可以把一个器具,用大量的细节填充,用复杂的工艺打造,最终做出一件极繁复的手工艺品。#你想不到的中外文化交流这种文化的碰撞,十分有意思,而且,大量的文化早在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跨大陆的交流,据学者研究,蒸馏香水最早成熟于八、九世纪,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国,实际上,五代时香水就已经传入中国,宋代时发展到进口十分稳定的阶段,人们管它叫“蔷薇露”,所谓“蔷薇露”,就是今天的玫瑰香水。

▲出自《半闲秋光图》——仇英(明

在使用香水上,虽然知道西亚人用它擦衣服、擦耳朵后,甚至喝,中国人却只用它和香、调粉化妆、擦头发,因为中国人的用香传统,讲究一个“含蓄”,一直到明清时代,都有用玫瑰水养发的说法。

▲出自缂丝《胤禛十二美人图》——佚名(清初)

#千百年前结下的缘分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我和朋友去伊朗旅行,发现当地有不少物件和中国有渊源,就像前面提到的玫瑰香水,伊朗现在仍有使用的传统,而且当地导游在跟我介绍时说,可以买一瓶玫瑰香水,女性用这个梳头养头发。

越来越多这种奇妙的发现,会不断推进我去做更多的研究,比如咱们古诗中有一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在唐代的意思是:蓝色的,半透明的人造玻璃。(注:中国人自古就能制造玻璃,“玻璃是欧洲人近代的发明”是误会。)在今天,伊朗人的波斯语中,有“shishei”一词,在阿拉伯语里则是“shasha”,与“瑟瑟”同源,可见,中国早在千百年前,就和这个世界上的不同文明,结下了缘分。

如今,社会发达了,可供阅览的文献也更丰富了。我鼓励年轻人去看更多书,去看更大的世界,就像我自己常常花时间学习外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看看不同的文明,这个过程,必然让你收获颇丰。文章为独家采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联系电话:400-888-9999 联系传真:400-888-9999 E-mail:xxxx@admin.com
(c)2008-2020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