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你有没有享受过阅读的乐趣呢?
翻开一本书可没那么简单
仪式感必不可少
来看看古人的那些读书风格秀吧!
执着派没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
古时候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
“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仅反映在其精神
也体现在高昂的造价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书的成本变低
但也只有家底雄厚的人
才能潇洒地享用这项“新科技”
古代的灯油和书本一样
曾经一度是奢侈品
尤其是动物油脂
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
△铜羊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
读书的机会这么珍贵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无论是头悬梁、锥刺股
还是在墙壁上凿洞、在野外抓萤火虫......
为读书古人可是吃尽了苦头
就连碎片化时间
都被他们安排得满满当当
手不释卷派坐着读躺着读 上厕所还在读
隋末枭雄李密
没有凿壁囊萤的烦恼
却被越国公杨素撞见
一边骑牛一边读《汉书》
杨素问,你怎么这么勤奋?
李密说,他准备去拜访老师
路途遥远,就读读书
△《牛角挂书图》图源:光明日报
北宋的欧阳修
也是抓紧时间读书的典型
他把躺在床上以及上厕所的时间
都用来写文章
连在路上骑马的时间也不放过
还自称只有这些地方可以好好构思
对欧阳修有提携之恩的钱惟演
走到哪儿都带着书
坐着读、躺着读,上厕所也读
同时代的名臣宋绶
在厕所里读得更卖力
声音又大又清脆
远近都能听得到
悠闲派看书放牛两不误
有人为读书刻苦而执着
有人却优哉游哉看书放牛两不误
△《树下读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耕牧之余,背靠着牛
坐在树荫下展卷读书,自得其乐
考眼力的时候到了
你能找到下面两幅图的读书人
在哪里吗?
△《山窗读书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白云、瀑布、楼阁穿插于
重峦叠嶂的林木间
一派气象万千的苍郁景致
有一人于山坞草堂内临窗读书
放大看看 读书人在这里↑
△《雪岳读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白雪皑皑
在一片静谧中展卷而读
放大看看 读书人在这里↑
△《渔舟读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群山绕湖、轻舟横渡
一人手捧书本静坐船尾
△《渔樵耕读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
好一派闲适安逸的田园风光
追星派来自偶像的座右铭
《荀子》一文中记载了
孔子初见欹器的故事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
偶像鲁桓公(又说齐桓公)的庙宇参观
看到一个独特的器皿很好奇
守庙人告诉他这叫作欹器
鲁桓公在世时曾时刻将它
放在座位的右边
欹器在中空状态下向一侧倾斜
注入一半的酒后就端正了
如果继续斟酒,欹器就会翻覆
孔子有感而发
对学生们说,读书、做人亦如此
满招损,谦受益
这番话既是告诫学生
也是勉励自己
回家后,孔子求索“明星同款”
专门找人给自己做了
一个一模一样的欹器
并效仿偶像
将欹器摆在自己的右手边
警诫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欹器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
具体长什么样至今未有定论
在商周铜器铭文中
有一种字形似对欹器的记载
△商周铜器铭文 图源:孙霄《欹器与尖底瓶考略》(期刊《文博》)
下面这个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
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
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
前后就会平衡
符合古文献记载的
“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构造特点
它的用途很可能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欹器
△鸭形玻璃注(辽宁博物馆藏)
潇洒游学派从前车马慢 身体和理想都在路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代读书人远行会带些什么呢?
古人出远门
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古琴、文剑和书箱
是很多读书人的出行三大件
前车后辙中有多少书香萦绕
就飞扬着多少理想
《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姚)秀才收拾衣装,无非是琴剑书箱,数日之内都完备了。”
《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崔护)收拾琴剑书箱,前往长安应举。”
唐薛能有诗:“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
古人的读书风格
竟然如此多样
你的读书风格
又是什么样子呢?
评论区聊一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辽宁省博物馆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