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古物,一眼万年。
吾先民日常习用之物,如舟车屋宇兵器农具之类,其形制仍保存迄今者,所在多有,其有裨于考古如此类者,必不少。近来外货益深入内地,此类遗物日就湮灭,若不及时搜集,数十年后将无从征考。(徐中舒《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
观文物,观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观中国人的生命故事。
1.《安阳》
我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
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
其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
写作《安阳》时的李济,是在把他毕生关怀的安阳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写的,也是倾其毕生的心智写成的。文字笔调上的净化,更体现了他人格的升华。—— 李光谟就中国考古学说来,我们仍旧生活在李济的时代。—— 张光直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2.《小屯、龙山与仰韶》以文字形式展现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的学术成果汇编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3.《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
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4.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
一本书,从器物中看见文化精髓
古文字研究与史料的扩充
考古学资料与古史研究
古器物学中的古代历史
史料年代之判定
民族史料学与古史的互相补正
1947年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徐中舒先生以“用古文字与古器物研究古代文化制度”之重大贡献获得候选人资格,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重编一册。
人类社会到达定居的农耕状态,必然要开始凿井以适应其生活上的需要,所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帜。这裡所谈的古井,上起殷商,下迄站国,前后一千年间的古井,还是非常原始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即便有所改进,也必经过漫长的岁月,甚至还要经历几世纪之久。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部中国服饰通史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沈从文先生潜心二十余年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学科奠基之作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中国人的家庭藏书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6.《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用文物绘制文化中国的星空图谱
让每一件文物为中华文明代言
将具体的文物遗产与悠久宏大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以著名学者彭林先生开设于清华的
同名国家精品课程讲稿整理修订而成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7.《古物的声音》
逛博物馆,怎样才能与古人对话?
跟随著名考古学家杨泓
复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以及礼俗文化
考古标本是会吟唱的
特别是随情抒发它们自身的故事
只要你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
寂静的展厅立时就会热闹起来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
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通神与权力象征物
礼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综合古文献、古文字与田野考古资料
科学地揭示出两周礼器制度的
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规律
剖析礼器制度与政治、宗教、宗法
三大因素的密切关系
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记.礼运》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王夫之)
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谭嗣同)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9.《青铜器入门》
李学勤先生对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
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忽觉 〞铭星云纹镜忽以覺,寤不得,
亶自欺,私大急。—— 忽觉铭星云纹镜镜铭描写的是思人之梦,顿然醒觉,明白梦里所见之人不能真的找到,只是自欺而已,不禁窃自叹息。字句虽少,却是情真意切。特别是永相思而不露〝相思〞字样,别出心裁,颇有文学价值。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10.《文物中的古文明》
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深入探讨
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
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
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
我认为简帛书籍的出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纠正了我们的一些思想、观点。从清代晚期以来就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对于古书、古史的记载每每都持怀疑态度。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可是现在我们周过头采看,它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11.《汉画像之美》
全面了解汉画像的入门书
对汉代画像艺术所表现的审美观念进行美学探讨
把汉画像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
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的新观点
汉民族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有一个图像呈现的世界。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汉民族文化的原型结构,更接近民族精神的核心,在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当前重要话题的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汉画像进行探讨,以便从一个新的角度更新审视汉民族的审美文化就是很有意义的。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12. 《钱货可议:唐代货币史钩沉》
古钱币收藏者案头书
借鉴金石学、考古学、文物学等学科之研究法
对有唐一代流通的各类钱币之铸造年代
流通时间和具体性质进行详细地考证
对分辨唐代货币真伪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13. 《中国佛教影像集成 · 晚清民国》
(北京卷、河南卷)
一部串起中国佛教发源地河南
佛教文化遗珠的精品之作
一次近代外国学者、记者等在中国
考察佛教艺术摄影的最生动全面的记录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北京卷
集中清末民初所保存的历代古刹、佛塔、石窟、塑像大型系列图册。专家们在对影像数据进行研究、比对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编撰文字说明,结合图片结集出版。本套图册生动地再现了民国初年尚且保留的大量佛教文物的真实面貌,极具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河南卷
河南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虽历史辉煌,但叠经丧乱。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河南地区佛教史迹进行了数度考察,知名者有法国人沙畹,瑞典人喜仁龙,日本人关野贞、常盘大定等人,他们的工作对于研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意义。本书即收集了上述考察时所遗留下来的相关图片,并辅以说明文字,以便读者了解河南灿烂的佛教文化。
14.《陇关道》
两千年陇关道,十余载经行路
所见旧物,所遇故人,共寄此书,以志岁月
晚近陕甘史料零落,尤以甘肃为甚
碑碣简籍,或零散田野,或尘封各处
难于寻访,艰于得见
作者十余年搜求、抄录整理
见于本书者多有罕见金石、孤本稿抄,极具价值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15.《古代器物溯源》
小物件大内涵,探寻古代小玩意儿
穿越前必须了解的50种器具常识
活在古代不穿帮,你必须了解的古代小物
一物一图,看图识物
筷子的使用内蕴著东方的文化,小从长短、大小,大至筷子不能落地以免〝落地惊神〞之说,一双筷子,不只是器物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东西方文化,最初都是攫取经济,主要是依靠採集和渔猎维生,所用饮食用具也差不多,但在进入文明时代和金属时代后,东西方文化就发生了分歧:西方文化在发明农业时,也重视畜牧业,粮食和肉食都是主食,为了加工肉食,他们必然重视刀、叉。东方则突出农业生产,畜牧仅仅是一种家庭副业,粮食、蔬菜成为主食,东方人又发明了适合农耕文化生活的筷子,他在餐桌上与西餐的刀、叉依样,也可以胜任一切,这是东方餐饮文化的特点之一。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选购您心仪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