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梨园钩沉 古稀拾零「百年周公馆 梨园留香传」:澳门路叁号古稀拾忆
梨园钩沉古稀拾零
「百年周公馆 梨园留香传」
——澳门路叁号古稀拾忆
天津“周公馆”即周学熙故居,位于天津原英租界38号路(今澳门路)。系周氏于1912-1921年,先后购地12亩修建盖成。
该公馆为三组住宅,即澳门路3-5-7号。3、5号两幢为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的中西结合式楼房,并跨二层后楼,院内有连接走廊。临澳门路一面二楼有外跨长9米阳台,全部机砖清水墙,沙石罩面,东/西/南三面窗口下镶嵌有花马等水泥花纹装饰。7号为周家花园(现已不复存在)。
(话剧“雷雨”中之内景即参照天津“周公馆”室内布局陈设设计)
澳门路叁号路标
从吾记事起,吾义母即住在澳门路3号寓所,梨园界称“近云馆”。(澳门路大门不开,来人均走汽车房旁边的小门)。
「凯旋回国 云吟骄傲」(摄于周公馆 侧门)
袁文毓 近云馆主 青云主人
记得公馆餐厅大门上方挂有周学熙夫妇(吾义母公/婆)大幅黑白遗照(因平时餐厅光线昏暗,吾小时候每每看到均有些许害怕),暖气上方挂有吾义母的大型立辐彩色剧照。餐厅通往后院的过廊上摆放有刀枪把子和从南方购进的凤眼竹,后院即是练把子功的场所。
在吾的印象中周公馆客厅的门很高(也许在小孩眼里),需要仰视。进客厅右手一溜四人沙发,其两侧各一单人沙发,侧面墙下是一个大五斗柜,旁边是一个长楠木条案,条案上摆有两个老式录音机(粗大正方形、放播纸带子、没有内录功能的那种——倒录时需要一个放、一个录,周围环境不能出声……吾曾通过这个录音机听到过许瀚英君60年代来津「天华景」演出时登门拜访,适逢吾义母没在天津而给怹留下的讲话录音)。客厅对面墙是窗户,窗户旁边是电话(号码为:33416)。窗下即摆放双书案。
近云馆主花甲寿幛(摄于“近云馆” 客厅)
记得书案玻璃板下压有诸多来访梨园人士的名片和照片:其中即有杜近芳的玉照及王瑶卿先生亲笔手书题写“代为关照小徒初到津门演出”等语的拜托名片。(网上有人说其当年曾看过摆放在书案上的王老拜托书信,应为杜撰——请问私人书信怎会摆放在外?即便放在书案上,外人焉能翻看?在吾记忆里应是名片而不是书信——抑或年代久远,此公记忆有误,也未可知。网上此公年龄似与吾同庚——当年一位16/7岁少年,在周公馆是不可能如其所述——如此随意的。)书案旁即是木马摇椅,椅旁是摆放(标有周公馆常客各自名字的)专用茶杯的长方形大茶几。客厅门边左侧也是个单人沙发。
「梨园闺蜜」(摄于近云馆主六秩大寿宴会)
近云馆主 回力球周太太 李八奶奶 丁至云
客厅对面房间(中间隔着餐厅)即是门上写有“云吟国剧社”字样铜牌的排练厅。
文革前吾曾见过49年梅先生来津演出时,吾义母在周公馆宴请梅剧团所有同仁后,在公馆餐厅所拍摄的大型合影照片(周公馆彼时尚有中/西厨房)。记得姜/俞两位小生泰斗均在前排就座,有吾兄长在合影架最上方站立。
- 王瑶卿老之门人刘秀荣伉俪来津演出后合影 -
张春孝 青云主人 近云馆主 刘秀荣
张春孝 青云主人
因周公馆院落宽阔且私密,故尚先生每来津门演出,一期下来,即将私人戏装拿来周公馆晾晒。记得小时侯每每被嘱咐院中玩耍,不要钻来钻去,以免弄脏晾晒戏装。
据先父生前回忆,当年芷苓大姐来“云吟”学戏,其胞妹葆苓大姐每每跟随旁听(多年后 张世麟先生之三位女公子 ——连生/太平/待弟跟先父学戏时,待弟也是坐在小春凳上旁听的呢……),八十年代童葆苓大姐来天津演出,欢迎酒会上还提及当年事(是年身份已为“马夫人”——马彦祥之夫人),仍欣欣感念当年不已。
梨园交谊深厚
津门氍毹翘楚
暮年相携回眸瞥
不堪半世春秋
青云主人 张世麟合影(天津中国戏院后台)
- 吴素秋、童葆苓当年录音讲话-
(说明:吴之讲话中所提吾义母之姑母即爱国画家杨令茀72年曾托基辛格带手书给周总理表白其思归并欲将珍藏的祖国珍贵文物和她在故宫作画师时所临摹的帝后画像献给祖国的心愿78年病逝于美国卡麦尔城终年91岁一生未嫁后人遵照其生前遗嘱将其珍藏之所有文物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82年国家文物管理局在故宫漱芳斋举办其捐赠仪式及捐献文物展)
当年周公馆俨然梨园沙龙存在,各路梨园内外人士每每聚晤,谈戏论艺,琴弦悠扬,响动锣鼓。餐后亦常常小博怡情:
一次周末,杨宝忠先生来“云吟”消闲(当年杨任天津戏校副校长,孤身一人驻津),待尽兴时已近零时——因周一有课,故替叫出租回校。奈当年市内出租汽车公司仅有一家,司机们均已下班,先父几次电话呼叫,好言恳求,均不给派车,先父一时搓手无奈。只见杨大爷从先父手中“夺”过话筒,底气十足说到:“您好,我是杨宝忠,现在……”,只听对方应道“好的,好的,知道了,一会儿车就过去接您!”。杨放下话筒,笑眯眯看向先父,眼里写满:你的名气还是不行呀!晚年先父回忆至此,仍是一脸笑意。
-北京四团携青年演员来家拜望合影-
童葆苓 近云馆主 吴素秋 姜铁麟 王玉珍
下蹲者:关静兰 赵乃华
刘植友 近云馆主 姜铁麟 吴素秋
王玉珍 王佩霖 青云主人
下蹲者:关静兰 赵乃华
(注:刘植友时为天津一宫经理,王佩霖早年为“云吟社”大衣箱,时为北京四团团长,童葆苓拍摄)
“云吟”梨园沙龙有一种语言游戏——“盲哑对联”:
即每组人若干,甲组人以乙组为题,每人盲写(即各自背靠背续写:(甲组)第一人写(乙组某人)人名/(甲组)第二人写此人与己关系/(甲组)第三人写命此人做什么)。
因为是背靠背写,故谁都不知谁写的是什么。而后公推(甲组)组内一人据此表演(不能说出所写对联字句,只能表演)。
由乙组(人)猜出甲组(三人)盲写之对联内容,再由(乙组)被写之人对出下联。
当年梨园某氏兄妹来玩,兄妹二人各在甲乙两组。妹妹(身为甲组人)看联表演。
甲组盲写对联最后为“某某某我的儿回家吃饭!”,只见妹妹先表演学唱了两句言派“让徐州”,又表演学唱了两句“淮河营”,这时乙组已经有人喊出(本组人)“某某某”(哥哥名讳)。
然下面可难坏了一向顽皮的妹妹……只见妹妹沉思片刻,突然迅疾跑进厨房,拿来一把马勺,跑至客厅门边,一边用马勺大声敲打门框,一边作喊叫状——大家顿时忍俊不禁(因旧时为娘喊孩子回家吃饭才每每用马勺敲门框呢……)。
一片笑声中,只见乙组某某某徐徐起身,不屑上口念答:某某某(妹妹的芳名)疯婆娘一足踏翻!(其所对下联正工整对仗妹妹所表演的:某某某我的儿回家吃饭!)哄堂大笑声中,众人齐声赞曰:兄妹好对儿!
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 何佩森兄曾在 90年津门纪姜百年诞辰演出期间,给我讲过当年他陪他师哥(李多奎之子)来“云吟”学戏的情景:当年吾义母和先父每晚散戏均要吃夜餐,而后谈戏论艺抑或小博怡情几圈,差不多要到深夜才会给学生说戏。佩森兄讲:我和师哥都困得实在睁不开眼,就开始在椅子上冲盹儿,后来干脆就都睡着了……
何佩森兄与 笔者合影
(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后台)
小盈师姐(原名王敏学/“云吟社”排名叫王盈云)当年跟着侍候,一起“熬鹰”。当年大家各自自嘲称“鹰”,小盈师姐年龄最小,故被称为“小鹰”。后来下海要取艺名——干脆就以其当年谐音改叫“小盈”(以“王小盈”打炮「牡丹江京剧团」,后又辗转「内蒙古京剧团」——与佩森兄一个团,最后落脚「云南京剧团」——50年代在天津与其齐名的三位当年青衣新锐即分别为:王敏学/张芝兰/孟宪荣)。
「云吟弟子 留踪边陲」
内蒙古京剧团1960年夏季
于呼和浩特演出“春秋配”剧照
姜秋莲- 王小盈
乳 娘- 何佩森
(照片提供: 何佩森)
吾义母祖籍无锡,当年有一个家常拿手菜(应属“淮阳菜系”)——「红烧狮子头」:五花肉馅用料酒煨泡腌制,揉马蹄碎,摔打均匀,粘糯成团,炸制金黄;一应香料炒香,调入酱油、烹料酒、入泡发香菇水、放冰糖、换砂锅,大火烧开,中小火熬制入味。40分钟后,将烧制好之狮子头摆放到焯后之油菜芯上,浇砂锅内过滤后勾薄芡之汤汁——香糯鲜美、入口即化,美不可言。实为一道“云吟”待客佳肴!
吾幼时每每得以品尝,今吾古稀之年,亦习厨艺,然仍难忘其味,每与内子忆及,当年犹在眼前……
- 「云吟旧人 京韵留声」-
李以泓(李维康之父)京剧唱段「失街亭/空城计」
韩禹春(岳夫人)京剧唱段「清官册」
王小盈师姐昆曲「闹学」选段
(本文所有音频报幕者均为青云主人)
Ps:
a.文中所有文字/照片/音频资料均为笔者专属提供专文使用。
b.感谢【梨园杂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京昆艺术,发表此文。
c.写作该拙文前吾曾通过赵一昆兄联络到失联多年之何佩森大哥,耄耋之年、绨袍之义、不吝史料指点、相赠旧照,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梨园门外人
2023年8月
忆笔于津门「无为书轩」
- 历史推荐 -
梨园钩沉 古稀拾零「故纸堆中觅苍黄 欣喜之余秀幽香」——癸卯暑月觅得梨园孤本小记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姜/谭/萧”各得真传/“云吟版”绝世遗憾」:我所听过的一出“打侄上坟”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生行同宗同姓 老生小生联姻」——兼记坤生王则昭君与我家的双重梨园渊源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粉墨忠魂将 卸妆打鼓佬」:记“小显”第三次露演舞台的那场京剧晚会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近云馆主功德无量 青云主人艺传情长」:记女花脸齐啸云艺海成长之始末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一曲杨娥擦肩缘 朝花夕拾一二三」:记先父与尚小云先生梨园交往点滴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发小习鼓海河畔 兄弟相认梅剧团」:记先父旧年上海滩的一次梨园奇遇
梨园钓沉 古稀拾零「红娘情系鼓板 梨园忘年引牵」:记荀慧生先生晚年最后一位鼓师的力荐经过(附珍贵录音资料)
我与日本语京剧(含日语演唱《罗成叫关》珍贵录音)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