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北京儿童医院22日发布消息: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中国小儿骨科创始人之一潘少川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1日上午10点20分在京逝世,享年97岁。
潘少川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调至北京儿童医院,曾于1974年至1984年任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1958年,因小儿骨科病人增多,他被选派到天津参加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后在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的帮助下,创办我国首个小儿骨科组,此后专门从事小儿骨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儿脊柱侧弯矫形、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肢体不等长等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的手术治疗。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还没有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患儿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就意味着将终身残疾。面对着许许多多希望得到救治的眼神,潘少川决定进军小儿脊柱外科领域。
起初,开展脊柱外科手术需要的器械设备多,对麻醉的要求特殊,对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风险大,一旦失败,患儿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潘少川就向国外的同行学习,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和尸体解剖。买不到的器械和设备,他就和工程师一起研究、设计、制作和验证。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1979年,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购买了用于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器械,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1980年5月,潘少川带领他的手术小组,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国内第一例小儿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在小儿脊柱外科领域迈出了勇敢和坚实的第一步。北京儿童医院骨科在潘少川的率领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共完成了近4000例的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平均矫正率在70%左右,达到了国外同行的水平。数以千计的“罗锅”孩子挺起了脊梁。
在小儿骨科的其他领域,潘少川同样追踪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是由于胫骨不能正常愈合、连接,致使身体缺少胫骨的支持,患儿只能用一条腿蹦着走,或者只能坐在轮椅上,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医学难题。1985年,当潘少川获知前苏联科学家Ilizarov(伊利扎诺夫)发明的一项新技术可以治疗小儿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时,他立即着手学习、交流和引进。1989年,潘少川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应用Ilizarov理论和技术矫治肢体不等长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症。经多次测量,摸索制成了适合不同年龄、各种部位的环形外固定器,成功地开展了小儿肢体不等长、骨缺损、严重畸形足、关节挛缩、髋内翻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疾病治疗,使患儿术后能恢复正常走路。此项技术在全国各地推广,经他治愈的患儿有的能跳探戈舞,有的甚至还能踢足球。
潘少川曾于1992年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七届小儿骨科学术会“杰出成就奖”,表彰其从事小儿骨科50年所取得的成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