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归途如虹 178个
作者
归途如虹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是《红楼梦》第二回里冷子兴向贾雨村转述的贾宝玉的话。
在《老子》里,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老子把水视为“道”的象征。同时,老子还在《老子》里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可见,是因为水柔弱的特质和老子“贵柔”的思想相契合,所以老子崇尚水德。
在《老子》里,还有“神谷不死,是谓玄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样的句子。可见,在老子看来,女性和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贾宝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的审美观念和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贾宝玉本人就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宝玉和袭人闹别扭,就阅读《南华经》以排遣内心的郁闷;《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宝玉调和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的矛盾不成,反而两头受气,心情低落,于是便想到了《庄子·列御寇》里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和《庄子·人间世》里的“山木自寇”。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贾宝玉既然深受庄子的影响,自然也熟悉《老子》一书。
曹雪芹一方面接受了先秦道家思想,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改造,深化和丰富了女性和水的审美意义和精神价值。同时,也将须眉男子比作“泥作的骨肉”,用男性的不堪去反衬女性的高尚,批判男权。
老子是把水和女性视作道的象征,强调水“柔弱”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质,强调女性对于生命的重要价值。而“女儿”和“水”在《红楼梦》里则是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体现,具有丰富多彩的姿态。
《红楼梦》里的群钗,性格各异,容貌不同,故而对应的水的形态也不同。
楚楚可怜、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对应的既是潇湘馆里“盘旋竹下而出”的甘泉,也是她为爱而流的泪珠。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是在“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下才得以久延岁月。为“还泪”而来的林黛玉为贾宝玉而泪尽热泪。“绛珠”是血泪,正如贾宝玉在《红豆曲》里唱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林黛玉的宿命。“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是林黛玉对命运的叩问。那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泪体现出林黛玉的痴情坚贞和悲天悯人。
冷静务实,从容练达的薛宝钗对应的是雪。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冰雪招来露砌魂”是她的夫子自道,她的房间如“雪洞”一般朴素,“雪化的”是兴儿对她的形容。如雪一般的薛宝钗可以淡定地安慰王夫人多给金钏儿的家人一些丧葬费就可以了,可以在得知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后平静地以“人有旦夕祸福”来劝慰母亲和哥哥。可见,薛宝钗性格的冷凝淡漠。所幸的是,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的皇商之家的薛宝钗并没有沾染商人的市侩庸俗之气,也没有沉溺于富贵场之中,性情淡泊,为人节俭,也乐于助人。同时,以礼节情,心如止水的她又让人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清冷。
热情爽朗,乐观豁达的史湘云对应的是江水。她的判词里有“湘江水逝楚云飞”。《乐中悲》曲里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是史湘云在贾宝玉的生日宴席上说的酒令。史湘云如滔滔江水一般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她可以把身子往雪地上扑,可以和贾宝玉一起偷偷摸摸吃鹿肉,还招呼大家一起吃,并且直呼“是真名士自风流”,可以吟咏出“寒塘渡鹤影”这般自然流畅,颇具禅意的佳句。“湘江水逝楚云飞”让人想到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史湘云心胸开朗,襟怀磊落,因此可以在渡尽劫波之后感叹“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对应的是海水。贾探春的气质是如大海一般大气恢宏的。她让翠墨送给贾宝玉的花笺上写着“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可见其身上具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与气魄。她渴望像一个男儿一样走出家门,立一番事业,可惜却身为女儿身。于是,她便在代理王熙凤管理贾府的时候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为贾府开源节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可惜,这样一位才志兼备的出色女性的最终命运却是“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她只能在大海之上的一艘大船里掩面哭泣。
大观园里的“沁芳溪”是青春之美,女儿之美的象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的美景让人沉醉。这条“沁芳溪”见证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西厢记》之后的感情萌发,也是林黛玉心中干净的水,是“绛珠仙草”所在的灵河在人间的投影。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对先秦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红楼梦》里不仅借贾宝玉之口表达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的价值判断,还在《红楼梦》里巧妙地将“女儿”和不同形态的水对应,营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原标题:《女儿是水作的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