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其实还有后半句:朋友走了不客气。只不过相比前半句,后半句是对世人的警醒。做男人应该遵守原则,对朋友的妻子不可欺辱。
但让朱邦月没想到的是,这句承诺他遵守了一辈子:工友临终托孤,他迎娶工友遗孀,照顾三个坐在轮椅上的亲人,从青丝熬成白发,守护了一生。
别人冷眼相看,讽刺他是“假丈夫”、“假父亲”,他却毫不在意,用一腔热血和爱意,默默履行着当初的誓言。
2009年,在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上,评选组委会宣读了一段这样的颁奖词:这个温和而坚定的男人,胸中盛满40年的苦难。他的这根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扛住了所有重量。
工友临终托孤,他含泪答应
事情还要从1959年说起,这一年,赶上全国三年自然灾害,21岁的朱邦月,为了生计进入福建南平煤矿打工,认识了一对残疾人夫妻。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男主人顾伟祖,患有先天性佝偻症,双腿不能负重。女主人朱玲妹,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行动起来也十分艰难。
尽管病魔缠身,但这对年轻夫妻并没有向命运妥协。顾伟祖有文化,为人仗义,在煤矿担任会计,妻子朱玲妹虽然行动不便,但温柔善良,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邦月住在小夫妻的隔壁,两家人来往密切,作为同事和邻居,朱邦月总会竭尽所能帮助这个家庭,扛米、扛煤气罐,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他和顾伟祖成了铁杆兄弟。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1967年秋,顾伟祖突发心脏病,口吐白沫,不停抽搐,生命危在旦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让妻子喊来朱邦月,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出了最后一番话:“我不行了,我死了无所谓,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老婆和一大一小。”
朱邦月恍然明白过来,这对夫妻的大儿子顾中华才刚满两岁,嫂子朱玲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五个月大的孩子。眼看顾伟祖抢救无望,即将撒手人寰,他实在不忍心拒绝工友的遗托,于是含泪点头,说道:“大哥,你放心吧,我一定照顾好她们母子三人。”
顾伟祖去世了,朱玲妹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妇,两个孩子也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工友的临终嘱托,朱邦月该如何完成?
迎娶遗孀,恪守承诺
丈夫去世后,朱玲妹的去处成了问题。这么多年来,她早已把家安在了煤矿,如今是不可能住下去了。她也想过回娘家,可娘家已经多年不联系,贸然回去娘家人管不管还两说。可她一个残疾人,独自照顾两岁的儿子都够呛,怎么抚养腹中的胎儿。
那段时间,朱玲妹每日以泪洗面,哭红了双眼,她记得丈夫的临终嘱托,可家里已经亏欠朱邦月很多,她又怎么好开口向朱邦月求助?寡妇门前是非多,她又怎么忍心把朱邦月拖下苦海?
朱邦月理解朱玲妹的心情,他几乎每天都来,重复着一句话:“嫂子,你放心吧,我答应大哥的,一定会做到。”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朱邦月的家里盼望着他早日结婚,可并不愿意儿子娶一个残疾人为妻,不仅拖家带口,还是一个寡妇。有好心人也劝他说:“你年纪轻轻的,又有正式工作,什么好姑娘娶不到,你可千万别干傻事,不然有你后悔的。”
朱邦月听进去了这些话,但并没有因此改变主意,他早已下定决心:迎娶工友遗孀,收养两个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很快,朱邦月就和朱玲妹结了婚,在煤矿上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不久后朱玲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深知丈夫不易的她,主动让第二个儿子跟父姓,取名为朱邵华。
婚后的生活十分和谐,朱玲妹负责料理家务,朱邦月在煤矿运料,每月能挣到43元的工资,足够一家人开销。朱邦月牢记誓言,对两个儿子视如己出,而且绝口不提要亲生骨肉的事。
遇到矿上改善伙食,朱邦月都会把自己的那份留下来,带回家给两个儿子享用。孩子们都很听话,必须父亲先吃他们才肯动嘴。朱邦月只好把肉放在嘴边,假装咬一口,然后重新放回碗里。孩子们以为父亲也吃了肉,这才放心下来,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
可是啊可是,命运总是出人意料的残酷。1971年,7岁的顾中华和4岁的朱邵华纷纷被查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医生告诉朱邦月,他们的病遗传自母亲,无药可救,随时都可能丧命,即使逃过一劫,以后也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
捧着医院的诊断结果,朱玲妹心碎了,她自责不已,不想再拖累丈夫,提出了离婚。她已经想好了,要还丈夫一个清白身,离婚之后,她就带着两个孩子上路,和孩子的亲生父亲团聚......
和妻子生活了几年,朱邦月当然知道她怎么想,他断然拒绝,告诉妻子:“就算吃亏我也认,谁让我是你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遭遇车祸,却用行动承诺一生的爱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
1986年5月,厄运再次降临。这一天,朱邦月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运料,结果在转弯时,与一辆满载砂石的卡车相撞,当场昏迷不醒。
等朱邦月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告诉他,他虽然保住了命,但左腿胫骨粉碎性骨折,必须做截肢手术。
就这样,朱邦月做了截肢手术,向煤矿申请了病退,领了一笔赔偿金,带着煤矿给他安装的义肢,回到了家中。从那天开始,朱邦月一家都成了残疾人。
小儿子朱邵华看到父亲残缺的身体,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服下十几片安眠药,选择了自杀。好在朱邦月发现及时,将儿子送到医院抢救,这才捡回一条命。
当面妻儿的面,朱邦月泪流满面,他乞求妻儿,只要他们能好好活着,让他做什么都可以。两个儿子这才明白过来,眼前这个大男人虽然不是他们的亲生父亲,却视他们如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对得起父亲!
1995年,朱玲妹母子三人病情恶化,必须依靠轮椅才能活动。失去左腿的朱邦月,虽然放下了工作的重担,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顾母子上。
让我们来看看朱邦月一天的生活轨迹吧:每天早上5点,他都会按时起床,装好自己的义肢,开始做早饭,为母子三人煮粥。做饭期间,他来到房间,依次给母子穿衣洗漱。
吃过早饭后,朱邦月没有歇下来,他必须出门买菜,然后回来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为了避免母子的身体僵硬发麻,他不敢睡熟,每晚都要起来好几次给他们翻身。
这种生活在夏天尤其辛苦,由于天气炎热,他必须每天给妻儿洗澡,每个人都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坚持了二十多年,但不管命运如此摧残这个家庭,朱邦月都不曾抱怨,他始终记得当年对工友的承诺,对未来充满希望。
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更加心疼父亲的付出,开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补贴家用。二儿子朱邵华学会了使用电脑,接了一些校对文稿的工作,虽然只有两个手指能动,打字缓慢,但他从不放弃,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2002年,朱邵华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名为《我的父亲不是亲生父亲》,其中写道:上帝和我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我和母亲、哥哥身患绝症。但父亲给了我们义薄云天的爱,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我从黑暗走向光明。有时候,父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文章发表后,感动无数网友。
感动中国,两个儿子先后离世
很快,朱邦月一家人的事迹在网上发酵,引起轰动。一个简单的承诺,竟让一个男人默默坚守四十多年,从青丝到白发,网友无不肃然起敬。
为了帮助这个家庭,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当地政府得知后,每月支付1500元,给朱邦月一家请了保姆。朱邦月终于不用每天拄着拐杖,上气不接下气地背妻儿上床。
不仅如此,朱邦月的感人事迹还被影视公司采纳,改编为电影《父亲朱邦月》。
2009年,朱邦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传遍了全国。
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朱邦月一家的生活终于好转,他们一家也不忘回归社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有捐款。
然而不幸的是,人们的努力无法帮助这家人战胜病魔。2013年,朱邵华去世。三年之后,顾中华也离开了人世。
如今的朱邦月,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他仍然在为这个两口之家而努力,50多年的辛劳付出,晚年的丧子之痛,没有击垮这个老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是淡淡说了几个字:我从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