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松
■李浩然
插图:唐建平
我与赵松初次见面,是在某综合训练场上。
“硬骨头六连”的连长赵松,是个来自河北沧州的汉子,一照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挺拔的身姿、黝黑的皮肤、浑身上下充满了精气神,赵松真是人如其名:燕赵多豪杰,劲骨如青松。
我站在山头眺望远方热火朝天的训练情况。棵棵青松伫立在崎岖不平的土道两旁,隆隆的响声回荡在山谷之中,十几辆战车在路上呼啸而过,扬起一路烟尘。
“咚咚咚……”远方的炮声传来,空气中层层叠叠的尘土,霎时抖动着簌簌落下。
不一会儿,巨大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那是第一辆出发的战车驶回了教练地。装甲车座舱盖忽地弹起,赵松干净利落地跳下战车,交接清楚后,大步流星向指挥帐篷走去。
来不及过多寒暄,赵松简单地向我打了个招呼,接着就全神贯注地投入指挥。初升朝阳的光芒透过窗,静静地洒在指挥帐篷里。他如松般挺立在电台前,紧紧握着胸前的对讲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密切关注着远处的训练场。
“2号,注意提醒驾驶员平稳减油,协同炮手搜索瞄准目标。”看着远处的战车,赵松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及时通过电台发出调整指令。
“车长注意留心观察弹链供弹状态”“驾驶员注意油温、油压是否正常”……训练场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过赵松的“火眼金睛”。在他细致耐心的指挥调控下,六连的车组配合愈加默契,出膛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接连精准命中目标。
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持续了一天的训练也落下帷幕。
“让你久等啦。”赵松快步向前,热情地同我握手。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了他左手腕处的伤疤。
“这是我的标志,也是我的勋章。”看到我关切的目光,赵松咧开嘴,挥了挥手腕笑着说。
原来,几年前的一次野外训练中,赵松不慎从高处跌落,造成左手腕骨折。术后,他的手腕里不仅打上了钢钉,还需要长时间用绷带固定静养。也就在这时,赵松因工作需要,从六连调到支援保障连当连长。
上任之初,正值旅里组织体能考核。赵松的手拉单杠使不上劲,他就用一根弹力带绑着带伤的那只胳膊加练。“练几分钟手腕就会刺痛,我就停下来,等它不疼了再接着练。”赵松摸着伤疤说。
那次考核,赵松以4个课目440分的成绩,成为全旅首位考取军事体育训练“特3级”的干部,全连官兵无不赞叹。在赵松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战士们的训练热情持续高涨,各项考核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年后,赵松回到六连,成为这支英雄连队的第44任连长。然而,刚上任没多久,在一次车长专业考核中,一贯表现出色的六连遭遇了失利。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作为连队主官的赵松并没有气馁。他根据官兵的考核情况,连夜制订了全新的训练计划,组织连队开启了强化训练,最终带领连队重返“山巅”。
夕阳渐隐,洒下点点金辉。我与赵松漫步松林,落日余晖拉长我们的身影,与一旁摇曳的松影遥相呼应。“宁要暴风雨中的良好,不要风平浪静的优秀。苛求大家动作的细节,不是为了成绩单好看,而是为了在未来战场上能多一分打赢的底气。”赵松抚摸着松树深有感触地说。
“硬骨头六连”是赵松军旅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个连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以敢打硬仗著称。为了当好英雄精神的传承人,赵松从加入连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保持着挺拔向上的姿态,就像一棵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的“劲松”。
记者心语: 脚下沾满泥土,笔端饱蘸真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