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所谓“古典”,指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或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首先,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我国自古便有有读经的传统,此处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后来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还有道家和佛家的经典,如《老子》《心经》《金刚经》《坛经》《大藏经》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这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三闾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如今,楚王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各民族文化进步的历史。当一个时代成为历史,它留给后人的只有文化和文明。物质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埃,但精神文化可以是持久甚至永恒的,特别是那些人类文化的经典,只要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存在,它就会永远与人类同在。
我认为,在讨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大小时,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创造的不朽的精神文化经典。因此真正的经典不仅不会过时,甚至能够影响和指导未来。
此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诚然,经典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今天应当根据时代和自身的需要,在阅读和汲取其精神养分的同时,也要善于认识和区分其局限和不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解决“古”与“今”的问题,就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将古人的思想精华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创新性发展”,是解决“旧”与“新”的问题,就是推陈出新,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是为了发展,目的在于创新,就是要在古人和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愧于前人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新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都应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青少年在求知成长的人生阶段,应充分利用自身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等优势,扎扎实实读一点古人的经典著作,包括自己专业之外的经典,如孔孟老庄、诗词歌赋、四大名著等。正所谓“劝君惜取少年时”,从小打下传统文化的“童子功”,必将受益终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