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典中国的光辉象征
古典中国的光辉象征
——读罗鸿《烟雨塔影》
《烟雨塔影》
□林赶秋
在高层建筑不多的古代,塔绝对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最为显眼的地标。徐徐展开宫廷画家李嵩的《西湖图卷》,著名的雷峰塔非常突出地屹立于南宋华美的首都之中。即使历经火焚风剥,木构部分荡然无存,但塔依然引人注目,仍是艺术家的创作焦点,例如成都大邑县刘氏庄园博物馆所藏“银丝织锦果盘”上即有雷峰塔倒塌前的形象。尤其在初来乍到的欧洲人眼里,这样的东方古塔简直就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乃至整个古典中国的象征。
荷兰旅行家约翰·纽霍夫(1618年—1672年)在来华游历后画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其113幅作品里的一半以上都出现了塔。晚于纽霍夫100多年踏上神州大地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继承了欧洲人对中式宝塔的迷恋,多次描绘雷峰塔,在其中一幅的背面还题词加以说明,尽管因缺乏感性经验从而把塔的年代和材质都写错了,但那种热爱崇拜之情还是溢于言表的。
当然,塔也是作家经常调用的意象或主题。古代有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张岱的小品《雷峰塔》,现代有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而新近出版的《烟雨塔影》(杭州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则是当代作家罗鸿围绕杭州古塔创作的故事集,雷峰塔只是其描写的众多对象之一。
受《雷峰塔》一文启发,罗鸿从《西湖梦寻》中请出了张岱,来做故事的主人公。于是,便有了《雷峰倚天如醉翁,宗子解惑答船工》这样唯美精彩的篇章。张岱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湖迷和西湖通,跟他交谊至厚的王雨谦说过:“张陶庵盘礡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张岱自己也曾深情陈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因此,罗鸿通过张岱之口,既把雷峰塔的缘起、修造、遭遇言简意赅地捋了一遍,又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核心内容作了巧妙的概述,显得那么当然而自然。
如果说雷峰塔是杭州最出名的塔,那么第二名非保俶塔莫属。旧时,雷峰、保俶一南一北,隔着西湖,遥相呼应,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诞生出“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明李流芳《檀园集》卷十一《雷峰暝色图》。张岱将此妙喻改写成“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意思并无变化)的美誉。宝石即保俶塔。保俶塔建于宝石山上,故又名宝石塔。《延爽筑塔佑外甥,保俶古塔如美人》这一回,罗鸿仍旧从《西湖梦寻》内寻找到了素材与灵感。她将张岱小品文《保俶塔》载录的传说作了扩容与升华,隐去讲述者张岱,直接把读者带入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让我们对当年吴越王钱俶入朝面圣时的忐忑和焦虑有了切肤之感。故事最后,笔锋一转:“直到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人在宝石山发现吴延爽的建塔碑记残片”,大家才恍然大悟,所谓筑塔佑外甥原来竟是小说家言,况且“在给塔命名的时候,也不可能将国王的名字直接用在塔名上。”这样一来,又顺道纠正了张岱的偏信——他始终坚信吴延爽建塔是为保佑外甥钱俶平安而造。
倘若没有雷峰塔、保俶塔等众多古塔的矗立烟雨、夐绝尘境,后世遂无法较为完整地推想并回溯杭州曾经作为“东南佛国”的光辉岁月。总括而言,《烟雨塔影》全书以历史故事为纲,辅以风景散文、沿革随笔、古塔图片,娓娓记叙了若干外籍旅行家、艺术家不甚了然的中国故事,用“轻阅读,易传播”的方式传承着杭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册不错的消夏读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