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精华,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古典文论的域外传播与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要求,也是拓展中西方文论对话的重要维度。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西方文论不具备的开放性,加强对中国古代文论海外传播的研究与阐发,可以帮助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形成深度交流和相互阐发,进而帮助中国文论在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中建构起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戴文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古典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典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精华,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要求,也是拓展中西方文论对话的重要维度。您如何看待中国古典文论海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戴文静:这一问题很有意义!自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随之开展的各项对外译介和海外传播工程以来,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重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呼声并不高。事实上,中国古典文论所蕴含的言说及思维方式独具超时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精粹,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言必称西方”的中国文论界,中国文论自身的界定有待提高,而最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论才是当下中国文论“走出去”的研究主体。中国古典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和研究,其表面形式是中西文论间深层次的“生成性对话”;其内在本质是我们站在世界文论场域反观中国、阐释中国、理解中国的宏大理论命题。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已不仅限于学理层面,而应从文化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考量。
着力激发出宏阔的阐释空间和多元译释
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人间词话》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名篇名作,已经在西方英语世界传播,但毋庸讳言,与中国古代典籍、现当代文学作品相比,中国古典文论的翻译、传播、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您看来,当前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研究等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
戴文静:确实如此!事实上,中国古典文论的翻译、传播、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涉多方因素。首先,是中国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的矛盾:中国古典文论历史源远流长,但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认为与现代文论格格不入,结果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恰似两股跑道上的车,各走各的道,基本互不搭界。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学路径又使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论有待加强对话。其次,是中国古典文论自身的复杂性:相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或文论而言,中国古典文论的译者及研究者的要求相对较高。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年轻学者避难就易,选择关注现当代文学的较多,而中国古典文论的译者和研究者则相对较少。2018年第三版的《诺顿理论与批评选》(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中收录的中国文论也只限于李泽厚和周蕾两位现代学者的理论。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论在世界文论界的长期缺席,遮蔽了其精辟思想的现代性价值。需要我们在此方向加以努力。
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东西方文论思想和文化语境在不断地交汇与碰撞中,激发出宏阔的阐释空间和多元译释。一定程度而言,当前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理智看待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中西文化、思维习惯的差异,很多古典文论范畴在西方语境中并不能找到适切的匹偶,因此,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和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裹挟着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这些将直接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些误读在本质上既是阐释主体在中西文论本体从悖立走向整合的视阈融合,也是文本的原初意义让位于当下意义的体现。我们应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站在中国学术自身的立场,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文论中的误读等现象给以一种合理的历史性解释。
深化中西文论话语理论层面的互通与互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推动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进而实现突破和创新。您认为未来应该着力推进那些方面的研究?请谈一谈您的建议。
戴文静:中国古典文论中蕴含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特征的元范畴(如“文”“气”“象”“情”“味”等)和美学命题(如“神思”“风骨”“意境”“比兴”等),这些独特的标志性话语体系含蕴着深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韵,具有比西方文论更加明显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为中国美学如何整体把握审美对象,以及如何建构一种中国式理论形态提供了经典范式。因此,有必要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对这些标志性话语体系的海外译释予以重新体认。一方面,透过“他者”镜像清晰“自我”,进而借助“他者”来重建和丰富“自我”。通过深入开掘中西文论话语体系差异背后的交通之处,细辨两者的入思之理,在获取本义的基础上推阐新义,促进中国古典文论思想的流转,为两者的有效对话确定一个有意义的支点。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应充分理解文论话语体系的内在语义内涵及其逻辑关联,用汉学成果澄清辨明国内研究问题,同时以国内研究成果,与海外汉学展开批判性对话。检视其中的误读,并从语言、思维、哲学层面澄明此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机制,深化中西文论话语理论层面的互通与互识。正是在对误读现象的深入阐析中,我们才恰有可能越来越接近彼此的文化内核,从而实现返本开新的学术目标及跨文化的有效阐释和意义共生,为探赜中国古典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进路提供有益镜鉴。当下也正开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建设,我想中国古典文论话语体系在海外传播与研究,应是未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研究的题中之意。
作者: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