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确实古怪,一个词,一句话,表面无不同,但在不同语境或场合,或者只是断句不同,则可表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
赵洛严/作
比如体育比赛,讲解员说:“中国队大败科威特队。”您说中国队赢了还是输了?如胜,则“大败”等于“中国队把科威特队十分痛快地‘打败’了(今谓‘完胜’)”;如负,则“大败”指“中国队悲惨地‘败给’了科威特队(今谓‘完败’)”。
《本草纲目》例:
①本性酷好之物可当药;②其人急需之物可当药;③一心钟爱之物可当药;④一生未见之物可当药;⑤平时契慕之人可当药;⑥素常乐为之物可当药;⑦生平痛恶之物可当药……
按,别瞧同是治疗精神、情志方面之“药”,所指却各异:①“酷好”可治“懒惰病”;②“急需”可治“散漫病”;③“钟爱”可治“淡漠病”;④“未见”可治“愚昧病”;⑤“契慕”可治“相思病”;⑥“乐为”可治“思滞病”;⑦“痛恶”可治“麻痹病”……
日常例子两个:
①明朝才子徐文长访友,遇连天雨。主人有事欲办,见徐无归意,遂于客厅写一纸条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之意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按,徐明知主人之意,但他故意把这话断成如下模样,并大声念出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然后,笑吟吟对主人说:“我本要告辞,您如此盛情挽留,我只好再叨扰几天。”主人苦笑。
②古时,一富翁请先生教儿子,但特吝啬,与先生签了一个关于伙食的契约:“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先生的意思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外加)青菜一碟,足矣。”但吃饭时富翁端上一碟青菜,说,契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先生气坏,说:“ 这碟菜您留着吃,学生您直接教,老子我不干了。”
按,还是那些词语,断得不同,则句子意思迥异。
这些故事,是我小时上语文课听老师讲的——《本草纲目》这里所开“方子”,好像是给心理咨询师用的,挺好玩儿,其他全是玩笑,或者说是文字游戏,但也略含意蕴。
汉语言文字这块特定土壤,生长出面貌相似却花样翻新的词语或句子,也算一种文化遗产。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多重含义,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不费脑筋即可理解,有的煞费苦心也玩不转。它令我对汉语痴迷,不断增强我写作的语感。
文章/王乾荣